设计云
标题: 街道 or 马路?这是一个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shejicloud 时间: 2019-6-14 21:51
标题: 街道 or 马路?这是一个问题
《街道的美学》
作者:[日]芦原义信
豆瓣评分:8.6(2530人评价)
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1956年成立建筑事务所,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收入本书的《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他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内容简介: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我以为这乃是此书的最大特点。
该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推荐理由: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推荐。
读者书评
Scallet:街道设计的基础:关于墙和广场。重要的街道景观概念:阴角、正面性、密接;还特别讨论了夜景和俯视景观的问题。所有的示意图都画得能看明白,所有的外国街道举例说明都能够想象,没有卖弄生僻名词的爱好。重要的理论都从个人感受出发来表达。非常,非常精彩。
旮旯:拿到今天的中国,同样适用。比较推崇他对于街道节奏这一说法,也赞同建筑阴面带来的亲切和围合感。好书,学习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同学必读
伊西多拉:语言生动,条理清晰,观点精辟,和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样同属与城市规划与美学范畴的书籍,个人觉得这本要好一些。
元 滚 滚:买这本书好久了,但是一直没去看,昨天前天开始看的时候就感慨自己怎么不早点看这本书。逻辑性强,但同时又有趣而手动,对细节的反思完全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艾倫:是混凝土的方盒子,还是城市的交响曲,城市规划是一门深奥的学位。好比东西方文化和地理条件造成的内外秩序不同就很有意思:美剧里房屋草坪总是临街修建算作外部秩序;而日漫里房屋大门总是临街,草坪放在屋后作为内部秩序,以前居然都没注意过Orz
薄荷色草地:不得不说作者多年调研的案例让其观点很有说服力,而且这个日本人真是谦虚,比起中国城市外部空间的混乱无序毫无特色,日本已经好太多。对于外部空间设计还是挺有启发性的,建议大家都能看看。
橘子|GOOD LUCK:终于有时间一口气看完,很畅快淋漓!特别是因为自己就身在意大利,对关于意式外部空间的解析很有感触。但类似于砂町银座商店街、新宿ゴールデン街那样已经成为日本文化象征般的街道,也不能说就一定比欧式街道缺少情趣(不过结合矶崎新所说的“日本之物” 还会有更多可解读之处)。书中从自然条件、社会结构的演变角度来重现城邦和街道形成的过程,是在传授“解读街道”的方法,让读者学会举一反三。只是如果能有更多彩图就好了。ps 感谢组脏借书给我= =
樹君:真长知识,每天在走的街道,只要懂观察,居然有这么多可品可思的地方。对内外空间、PN空间、DH比、阴角阳角、轮廓线、外眺和内眺景观等等的例证都很实在,所谓“地板型”和“围墙型”的文化对比也有趣。欧洲的街和香港九龙的街,建造和风格南辕北辙,但都独美,大概是其中见人。所以对芦原义信这一套以人为本的理论,还是觉得很有参考意义的。
儒:还是有日本人写字经常会出现的絮絮叨叨的感觉,仿佛就在面前对我说话,但也正因为此在有些烦躁的旅途中还是看得甘之如饴~很多关于日本的和西方的街道的各种比较,还是很有收获的。确实在研究中,不追求深刻,但是对某一方面提纲携领、捋顺思路,也是很大的贡献。(想到《艺术的故事》)
大苗兄:在我看来日本的街道干净又丰富,简直就是心目中东方城市街道的典范了。可作者依然根据自己经验,不断比较日本跟欧洲的区别,批判日本城市与道路规划的里各种不足,提出在一些方面该如何向欧洲城市学习。我并不全盘接受,但有感于作者没有宏大的愿景,关注细节,真真切切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周到,触动啊。也许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有理想的批判与改进才造就了今天的日本吧 也许真的不应该因为一个人能改变的太少就对有关城市的项目或者想法失信。中国城市混乱的那部分让人失望也好,让人觉得有趣也罢,终究都是有无限潜能变得更好。
一禾:相对于凯文林奇的《城市形态》,芦原义信也提出了诸多空间哲学的概念,但在东亚文化的框架下却更好理解。我也觉得,如果政策不瞎指挥,中国一线城市的未来可能是东京式的(可能会比东京的一些形式更好),即Saskia Sassen提出的“在混乱中获得发展动力”的形式。
思维广又欢乐多:自省精神好强。总觉得支持“人的尺度”这个概念的几位建筑师规划师都有点儿浪漫,是那种特别贴合生活特别细碎朴实的人文关怀,比起之前接触的那些很理想主义或者绝对理性主义的大师,让我喜欢多好多。
泛流:这本书其实还是很难读的,尤其对于我这个外行,从14年9月份左右开始读到现在15年1月底,断断续续,几度放弃。尽管如此,我还是可以体会到作者试图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讲述自己对街道的理念。读完还记得什么呢,日本与西欧内外空间的不同理解、不同地区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的不同采用不同材料造成的不同的建筑及街道理念、阴角空间、下沉式广场、第一次第二次轮廓线、街道的D/H之比、格式塔图形与背景的转换、墙型建筑和地板建筑、海景内外弯的差别,别的忘了。。。。但是起码当我以后在观察一个城市时,会想起这本书,会去想一想街道的美学。
猜猜我是谁:就是用日本和西方街道进行对比,指出了西方街道布置的优点和日本街道的不足。这种不同是东西方在不同的气候、文化影响下对“内外”的不同态度导致的。当然也顺便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喜欢待在角落里啊为什么不喜欢太宽的街道啊balabala一大堆例子。看来芦原义信也是一个感性的暖男啊,能从“人”的舒适感着手去寻找舒适的根本原因,相比起来柯布就太冷漠了。不过感性的人也真是啰嗦,结构思维不够清晰相同的观点重复再重复,例子倒是举得蛮好。
卷尔:断断续续却又一丝不苟地读了近一个月,不得不佩服芦原桑强大的逻辑与概括能力。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语境和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方语境下的双重解读,从内外空间的观念到街道的构成,从京都充满禅意花间小巷到佛罗伦萨客厅般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笔者一直在探讨街道,建筑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尤其是人因素的介入正是现代主义思潮所缺失的。
欢迎光临 设计云 (http://shejicloud.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