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云

标题: POLIS五强作品解析之五:郊区慢城 [打印本页]

作者: shejicloud    时间: 2019-7-18 21:41
标题: POLIS五强作品解析之五:郊区慢城
首届POLIS竞赛优胜作品概念详解: 平凡的世界——郊区慢城

首届POLIS未来建筑师设计竞赛,由JWDA独家赞助,并联合西班牙future杂志、未来建筑协会共同主办。首届POLIS竞赛的设计主题围绕“未来养老”而展开,参赛者将要设计一个在2054年老年宜居的任意空间,竞赛的优胜者将获得为期10天的西班牙游学。POLIS微信平台将与大家分享首届竞赛优胜作品,这些从全国学子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设计生,将逐一剖开他们的理念。

参赛代码:SD56T
姓名:魏易盟、肖飞
作品:平凡的世界——郊区慢城
学校:青岛理工大学

四十年后,中国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步入暮年,也就是说中国将不可避免的面临严峻的三重挑战:其一是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四十年后的我们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理想的场所才足以让四十年后的“我们”安度晚年?其二是地域层面,面对老龄化这一全国性问题,我们更期望于探索一个普适性的方法,可以跨地域的解决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暮年安居问题。其三是社会层面——如何应对由飙升的养老福利和社会保障所造成的经济重担、劳动生产力缺失以及社会保障设施的缺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繁杂的调研之后,我们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如下图所示。

问题的归并也按上述的三个层次来说——其一是老年群体层面,鳏寡孤独废疾也好,学养医乐为用也罢,老人所有精神诉求的根源,我们认为,无非是“角色”二字。至于物质层面,我们认为一切的设施或规划,还是按照老人本身的活动范围来展开更有意义一些。
其二是地域层面,城市养老还是农村养老?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这些都已经存在了,不过好像都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暮年安居最理想的情况,是创造一个场所——既包含城市中健全便利的基础配套,也具备乡村里安闲宜人的田园风光;既能让老人快速到达一个脱离常态的世外桃源,又能让老人快速回到自己原本经营的日常生活。这也是我们此次方案的设计核心,为了承载这一核心概念,我们做了“郊区慢城”。下图所示即为我们的方案生成过程,以及规划与郊区环境的关系意向。
其三是社会层面。老龄化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社会负担过重、劳动力缺失等等……


说到这里不得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最先论述的一条中所提到的——老年人本身的精神需求,即角色。
那么问题来了。按照规定65岁一定就老了,但是余热未尽者该怎么办才好呢?40年后的信息流必定不同今日,躺在轮椅里的人完全可以做的更多,那么何不,把老年人当成资源来看呢?
我们认为,问题一和问题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互解。将老年人资源化,“角色”这一诉求应当很容易被实现;统一服务群体与被服务群体,社会养老负担也该会小很多。而问题二的引出,为的就是为上述两者实现互解提供一个场所触媒——郊区。而对于后期的生长,不仅可以结合“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还会带引出一种新的养老形态——“群居养老”。
本方案首先重新定义了“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这一群体固然是弱势群体,但也是时代精神、阅历积淀的传承者,是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因此,启用“老年人”这一社会角色,让老年人自发的再次焕发青春,贡献光热,如此即可减轻社会负担,变“包袱”为“动力”,又可以让老年人重拾社会角色,收获尊重与和睦的邻里。这才应当是最为理想的暮年安居方式。
基本概念到此已经说的差不多了,摆明了很多问题之后,发现可以从彼此之中寻求答案,想来也是道的一种存在吧。然后下面的步骤,是将这整套的概念,付诸于建筑与规划的语言。
首先,自然是城市环境方面的考虑。“郊区慢城”与现有城市,尤其是城市里现有小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方案的实质就是沿郊区干道逐步生长而来的郊区养老社区,沿路生长保证了其可到达与可撤离性。随着进驻人数的增多,其吸引性也会越来越强,从而使得现有小区中的老年人口更容易维持在一个舒适的状态。而郊区集中式的养老形态,也大大降低了社会养老支出的损耗。同时,如此的形态布局,也使得“郊区慢城”形成了一个相对模糊的有机边界,从而更加容易的融合到不同的城市肌理中,保证了宏观的普适性。
然后要说到的是本方案的又一重点设计线索——依照老人活动范围而设计的分层社区空间规划。正如一开始所述,社区组织手法的灵感来源是树叶的叶脉,它大到可以看作是一类城市的肌理,小到可以看作是社区内的各级道路网络,此处正是化用叶脉的形态来控制层层嵌套的分层社区空间。而大社区间的组团,则更像是神经元细胞间的相互连接。
按照老人的活动范围,我们设定了下图所示的6个层级,随着层级的扩大,空间与建筑功能的丰富度也不断增加。
如此一来,尽管老人们的需求各异,但我们设定的空间绝对可以完全适应不同的,乃至意料之外的事件,因为“叶脉”这一手法在带来街道与合院空间丰富变化的可能性之外,还提供了自建自组织的潜力。说到底,对于“暮年安居”一类的特殊群体的定制式设计,我们力求的就是创造一个极其复杂的空间,以求包容所有的场景与可能发生的事件。

规划层级之下,自然是对单体的考量。群域的普适性得以保证之后,我们开始了对单体的设计。
对人群的定性分析之后,我们提取了一系列影响居住要求的关键信息,如是否独居等等。然后按此属性设置了诸多功能块,如图所示:


通过不同功能块的组合,可以结合形成最适合户主的单体房屋,这是基于单体层面做的一些普适性设想。
总体来看,我们预想的最终情况是,当住户越来越多,社区的规模肌理也随之膨胀,其能量也会随之加强,继而吸引更多的老人,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实现一个可以消弭前述三大问题的良性循环。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地方也许真的可以触动老人,如果工作可以重来,如果角色可以继续,如果可以再次像年轻时一样心怀期待的徐徐前行,然后身边和眼中都是自己熟识的故人,一起做着当年做过的事情……是否会突然觉得时间好像从来没走,是否会突然觉得自己并未老去。
[size=13.3333px]cover.jpg[size=13.3333px] [size=13.3333px](132.39 KB)
[size=13.3333px]
[url=][/url]

SD56T-1.jpg (198.54 KB)

[url=][/url]

SD56T-2.jpg (189.8 KB)

[url=][/url]

方案生成&与郊区环境的关系.jpg (58.75 KB)

[url=][/url]

活动范围2.jpg (106.17 KB)

[url=][/url]








欢迎光临 设计云 (http://shejicloud.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