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
虽然说做设计的似乎大多都有拖延症(私心揣测,也许大家不拖),我的拖延症简直是令自己发指。因为学期中段去参加了个课外活动的训练和比赛,设计课时间缩水一半以上。本来,12月就闲下来可以静心做设计了,第一个设计的平面都定好了,应该直接一周出图,。可是...强迫症+拖延症+完美主义+极端纠结=作死!改平面改形体拖了好久圣诞才出图。不作就不会死。在知乎上看到过一句话,觉得好警醒。“我总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又低估了自己的性格劣势”。越来越觉得性格可以决定命运。完美主义可能是认真严谨,也可能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希望自己真正能得到改变的不只是知识技术水平,而是生活的历练、人格的完善。
————————————————————————————————————————————————
任务书:
结合诗歌主题,体现山水内涵,塑造建筑意境,完成文化建筑的单体设计。在西依山,东临湖的山水地段,建设一座集文化研究、学术交流、诗画创作、吟颂以及餐饮休闲为一体的文化研究中心。
前期纠结过程:
这个任务书还蛮复杂的,杂糅的功能+多高差的地形+山水诗的意境。从功能,到基地,到场所...各种神烦。前期几乎纠结了一个月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先是在古诗文网上一首一首山水的找,然后抄绘了好多学长作业的平面。结果就是作死的一个月没有真正在做自己的设计,再加上中间出博物馆的图。时间越紧越焦虑,发觉自己前面走了陷入了“思而不学则殆”的困境,想法多,却不画图实践,怎么可能有进展。
形体:
其实这个设计真正的出发点,就是形体:两种材质对比的线型形体的缠绕。因为多是小功能的并列,所以觉得条状线型空间以廊道连接会比较合适。可是一条围一圈的合院太普遍,怎么做都做不出新意。收到人人上一个手工模型的启发,是木片与白卡的形体对比,就觉得,这种条状缠绕很适合这次功能,也适应多高差的地形。
交完博物馆的图后刷了一整夜,从晚上十点半到早上七点半,画了20多张概念草图,10多个su草模,还是没有明确的思路。当时真是抑郁,极度消极,本来就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出图,连轴转真心撑不住。所以,强迫自己出校门一天,剪头发,吃饭,购物,看电影,看爸爸去哪儿……休息爽了,第二天选了20多个中形体最舒服的一个深化,结果一下午就把大概的平面功能跟空间关系理清楚了(果然还是要劳逸结合啊~)
其实形体看起来复杂 ,但关系还是很简单的。虽然形体生成的分析图是倒推的事后分析,因为当时纯粹是凭感觉画的再挑选一个看起来舒服的。现在回头分析,只是因为后来找到了一些为什么这个形体会看起来舒服的原因(颇有点像分析一篇作者都不知道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的语文考试阅读题……)
1.匀质与变化:一开始是完全按照两个等宽的形体去缠绕,怎么缠怎么丑。后来觉得,应该做一些变化,就想到了在二者平面上重合的地方下面的体块大,而上面的体块小形成退台,并且可以在总平上延续形体
2.模数的控制:开始是按10X10完全的方格在画,后来发现不好处理柱网。但基本的单元关系是敲定了的。比如,窄形体比宽形体少一个柱间距,大概是3:2的关系;还有,总平上两个几字形开放院落的宽度都是相同的三个柱间距。模数的控制能保证形体大关系的协调。
3.跌落与架空:形体如果只在平面上延续会很平淡,所以,顺应地势——三个台地,把形体落在高差上,在两个形体间彼此上下错位,重合太平淡的地方架空与掉层,就可以形成垂直交流,并以斜向的体量延续视觉的连续性。
功能:
之前说过,这次功能特别杂而多,主要分为学术活动,和餐饮娱乐活动两大部分。所以,顺应形体,把两团大功能分布在两端两个直角区域内。而中间的连接部分则用了一个大展廊连接(略觉得不妥,但在我想要的形体下,只能靠展廊提供足够的交通空间来联系两个区域了。
斜向形体的处理,对功能是个麻烦。这种斜向空间大多是做成台阶,比较适合共享空间或者阅读图书馆什么的。按照这种方式来处理:最东边最长的斜坡直接是一层表皮,内部其实是通高大空间的餐厅;中间白色斜体是室外的楼梯,虚空间连接;最西边的木质形体立面是台阶的共享空间;而架空的白色形体则是台阶的阅览室。还是蛮牵强的把这些功能排进斜向形体中了。
然后就是端头的处理。白色有一个吟诵阁挑出,正好需要视野开阔,开放而略独立;白色体块最东端被大斜坡压住的是底层架空的带状长窗,有在模仿萨夫伊;木质体块两端分别是阅览室和厨房的大空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转角和端头布置大空间和共享空间,而大空间中间夹着小功能的小空间。这样,一有空间收放的效果,而可以缓解小空间并列廊道太长的交通隐患,同时平面上大小空间组合也会更丰富一些。
山水诗:
好吧,因为大三的主题是建筑与文化,做文化建筑。但是,我又实在是个没什么文化,做设计很死板的人。所以,诗真的是拼凑的。本来想做栈道的感觉,后来觉得也像桥,然后就搜到了这么一首感觉还蛮合适的山水诗。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本来是有多层院落来做景观的,时间不够没有深化下去。平面上从懂往西可以看出来总平上有五重院落的分割。先是木条与水夹了一个,水与白条夹了一个,白条木条夹一个,换个方向白条与水夹一个(有高差分两个院子),然后入口广场还能算一个。汗颜,不知道听不听的懂,果然,没有图纸表达说起来就是不明不白。总之,反正是想了一些山水意境,但根本就没认真设计并表达出来。唉,深度不够像二草。
平面:
前面提到,平面其实没怎么费时间。形体敲定了以后,功能一分区,平面就基本定下来了。做了一些处理的就是大小空间的间隔,因为都是内廊或者外廊的交通联系,如果排满了会很无聊而且封闭。所以就做了一些大公共空间的开放,有的是阶梯,有的是休息厅,有的通向院落、退台。感觉自己平面还是太简单,自己死板的网格逻辑总做不出变化。要努力啊。
立面:
立面造型纠结了很久, 也一直不会做材质跟立面。因为不能接受没有逻辑、只为了构成好看的造型。所以,基本附材质的逻辑都是按不同功能形体附不同的材质做区分,然后同一材质内部做构成。不过,这一次因为是从形体出发,两个形体并不对应两种功能,惯用的招数不管用了。
一方面想做单纯表达形体,一方面又想做丰富营造园林的味道,反正就是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不深入不实践。结果纠结立面做什么又浪费了两三天,空谈误国啊。最后,按照自己最习惯的方式,就是每一个需要开窗的房间先把统一规格的小窗都开出来,再去调大小、位置,找构成逻辑。后来做着做着,觉得白色体块挑出的部分特别像萨夫伊别墅,就干脆搬过来,把白色形体做得很简单,就是带状长窗,不过做了一些长短变化。而木质体块想要保证更明确的连续性,又不能一样的处理,所以,最后也只是做了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格栅,随机做了一些疏密变化,老师建议的,有虚有实,室内光影效果会比较好,可惜没表达。
所以,大逻辑是白色形体带状长窗,木质形体格栅连续。然后局部有一些角窗,落地窗,并且三层的地方白色体块也加格栅,夹逼出中间带窗的连续界面。老师说做立面就是穿马甲,这里有点呼应那里有点对比的,就像里面一件打底衫,外面一层背心,再来一件马甲,每一层的一副都有露出来了(好通俗的类比)。自己不太喜欢这种,因为虽然会丰富但容易混乱。自己做立面更像是切蛋糕或者夹心饼干,以垂直分层或者水平分段的方式,把不同形体、功能、空间的立面做不同的处理来对比。比如南面高处的三层形体就是夹心饼干,上下格栅夹中间的带窗。
结构:
结构体系其实略有点乱。因为,标准方格柱网跟形体有矛盾。本来细条都是9X9的柱网,但是,这样只能排9进深+2.4廊道+6.6进深的房间排布,一是两边房间进深差太大,二是这样退掉一边功能的窄形体与宽形体差别太大。纠结了好久,选择了这种铺张浪费的柱网。7.2进深+3.6廊道+7.2进深,这样比较均质,但廊道实在是有点宽,而且本来两根柱子解决变成三根了。
再就是自己没解决掉的结构,一个是大餐厅上方有一段挑出的咖啡厅。不想大厅中间有柱子又挑出不了那么多,无果没表达。再就是白色架空尽端扭的那一下,平面布柱是完全没有落在底层的柱子上的,老师说落在墙上,把柱子藏墙里也可以,反正也没仔细表达。感觉,每次太追求标准柱网反而会限制自己的平面。纠结。
图纸:
图纸的表达就不说了,首先图量就撑不住,本来排了三张太空了,压缩成两张。然后本来说好了要换一种风格的,但是没时间去研究新风格。时间一紧,就只会挑惯用的小清新出了。所以,这次图面实在没什么进步,都是老一套,甚至看得出直接照搬以前图纸的。越来越被小清新束缚住了,是时候换一种风格挑战自己啦~
小结:
总之,这次设计时间完美没花够,深度不够,充其量是个还行的二草。以后, 真的不能这么敷衍设计课了。求鞭策!
|